《第五號屠宰場 》馮內果著,2007
(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69)
1945年,盟軍對德國德勒斯登進行了一場大轟炸,造成了十三萬五千人的死亡,比原子彈在廣島造成的毀滅還慘烈。但這項軍事行動被列為機密,連盟軍後方與地面部隊對此轟炸都一無所悉。
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二十年,一位當時正巧被德軍囚禁在德勒斯登的美國戰俘,把他在這場毀滅行動中倖存下來的經驗,寫成一本時空交錯的的科幻小說《第五號屠宰場 》。這本小說震驚了全美國,甚至全世界,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反戰書之一,這位大難不死的美國大兵正是寇特.馮內果。
馮內果用荒謬、錯雜的時空交錯,寫出戰爭的可笑與可悲。在他的眼中,上場打仗的人,不過是十八、九歲的小孩,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「為何而戰」、「為誰而戰」。那些下達軍事命令的人,大多坐在距離戰爭現場十分遙遠的豪華辦公室內,因而感受不到戰地血肉模糊的毀滅性。
書的封底寫著「畢勒的戰場沒有方向、敵我、意義,只有死活」,這讓我想到《來自硫磺島的信》和《硫磺島的英雄們》這兩部電影。它們的導演是同一位,但前者以日本人的角度來看硫磺島戰役,敘說一位完全喪失戰鬥意志的年輕日本兵,只想活著回家看剛出生的女兒。後者則是以美國人的角度來看這場戰役。兩部電影放在一起看, 正與馮內果書中所傳達的反戰意念相似:戰爭沒有哪一方是正義的一方,也沒有誰是贏家,只有血淋淋的生離死別才是真的。
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二十年,一位當時正巧被德軍囚禁在德勒斯登的美國戰俘,把他在這場毀滅行動中倖存下來的經驗,寫成一本時空交錯的的科幻小說《第五號屠宰場 》。這本小說震驚了全美國,甚至全世界,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反戰書之一,這位大難不死的美國大兵正是寇特.馮內果。
馮內果用荒謬、錯雜的時空交錯,寫出戰爭的可笑與可悲。在他的眼中,上場打仗的人,不過是十八、九歲的小孩,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「為何而戰」、「為誰而戰」。那些下達軍事命令的人,大多坐在距離戰爭現場十分遙遠的豪華辦公室內,因而感受不到戰地血肉模糊的毀滅性。
書的封底寫著「畢勒的戰場沒有方向、敵我、意義,只有死活」,這讓我想到《來自硫磺島的信》和《硫磺島的英雄們》這兩部電影。它們的導演是同一位,但前者以日本人的角度來看硫磺島戰役,敘說一位完全喪失戰鬥意志的年輕日本兵,只想活著回家看剛出生的女兒。後者則是以美國人的角度來看這場戰役。兩部電影放在一起看, 正與馮內果書中所傳達的反戰意念相似:戰爭沒有哪一方是正義的一方,也沒有誰是贏家,只有血淋淋的生離死別才是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