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筆記︱《別讓我離開》

《別讓我離開 》 written by Catherine Ryan Hyde, 2011 


葛蕾絲的媽媽嗑藥嗑到不醒人世,葛蕾絲不知道該如何跟大人求救,只好在寒冷的冬天坐在公寓大門的階梯上,看看有沒有人會主動開口問她發生什麼事了。

葛蕾絲沒辦法去上學,因為媽媽一直在昏睡,法律規定像葛蕾絲這樣的10歲孩童不能單獨去學校。事情在社工人員打電話到葛蕾絲家裡之後炸開了。鄰居瑞琳幫忙接起電話,她怕被社工發現葛蕾絲的媽媽在嗑藥昏睡,就謊稱她是葛蕾絲的保母,但她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,她必須作一些安排來阻止社工把葛蕾絲帶走。

瑞琳決定擔起照顧葛蕾絲的大任,她帶著葛蕾絲挨家挨戶的拜託鄰居們一起分擔接送葛蕾絲上、下課、和課後輪流照顧的責任。這樣的安排讓這棟公寓裡的人,都因為葛蕾絲而緊密的連結在一起。連有「外出和人群恐慌症」十二年沒出過家門的比利也為此作了改變。比利開始在陪伴葛蕾絲的時間裡教她跳舞,教她在舞台上發光發亮。漸漸地比利對於葛蕾絲,變成了如同家人一般不可缺少的存在。

但是沒想到,瑞琳這個安排最大的阻礙不是社工的拜訪,而是葛蕾絲的媽媽。她媽媽認為這些鄰居不要幫她,而是要搶走她的女兒。她被憤怒沖昏頭,忘記她是因為自己嗑藥嗑到沒辦法照顧女兒的日常生活,這些人才出手幫忙的。

這群「多管閒事」又充滿愛的鄰居能不能保住葛蕾絲,不讓她被社工帶走?
— — — — — —

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電影《讓愛傳出去》的原著作者。《別讓我離開》和《讓愛傳出去》這兩本書所傳達的核心意念很相似,就是「愛的循環」:傳播愛、感受愛、得到愛、再傳播愛。這講起來很簡單,但對「有心理創傷」的人卻很困難,他們感受不到愛,也無法付出愛,因為他們怕再度受傷害。

對於有「人群和外出恐慌症」的比利,作者把他克服心理障礙的歷程寫的很生動。踏出第一步總是最困難的,而葛蕾絲的角色就是個讓人「突破思考盲點」的存在,她總能讓比利在不知不覺中克服接觸人群的恐懼。就像下面這段我很喜歡的對話:

比利:「我喜歡記住美好的事,忘掉其他的。」
葛蕾絲:「那應該行不通。」
比利:「你這樣認為嗎?」
葛蕾絲:「那就像只要快樂卻不要悲傷的人。 怎麼可能麻。你不是有感覺,就是沒感覺,哪能挑三揀四的。至少,我覺得不行。」

當頭棒喝的話:人不可能只要快樂。
非常推薦這本溫馨的小說。